[古蹟] 台北賓館 原名臺灣總督官邸

 


在凱達格蘭大道上,有一隱密的建築被大樹遮掩著,號碼還是1號! 這是.... 台北賓館

鐵門上的蝙蝠代表福氣 .... 這應該是國民黨政府加上去的

台北賓館建於日治時代,原名「臺灣總督官邸」,一開始就是當作總督住所,同時也接待貴賓、皇族,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,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台北賓館。1899年起造1901年建成,時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想彰顯台灣總督權力的象徵,表示日本政府有巨大能力治理台灣,甚至不惜挪用其他工程餘款來興建,想要蓋的盡量豪華

1895年一開始日軍進入台北,繼續使用清朝的布政使司衙門當作辦公地點跟最高長官的官邸(中山堂位置,但是原始建築早就拆掉,一部份建築體改放在今植物園內)。1901年「臺灣總督官邸」落成,總督開始入住1920年「臺灣總督府」落成開始辦公(今總統府)

後來日本政府漸漸把圍牆拉高,依照舊照片顯示: 台北賓館的圍牆原為透空的圍牆,可是今日所見的圍牆為實牆且較原貌更高,改建年代不詳

台北賓館坐北朝南的座向,賓館主建物前方是南面庭園仿歐洲的法式庭園

內部庭院很大,大樹超多!下圖是鳳凰木

前院有幾何對稱的花台與噴泉


上圖是1901年蓋成,盡然在興建十幾年後發現空間不敷使用,且原本木製的屋頂遭到白蟻侵蝕、腐壞,於是在1911年開始改建,總司營繕的建築師是森山松之助。森山松之助同時也是「臺灣總督府」建築師

現今看到的是第二代改建後的建築比較上下兩圖:屋頂換成馬薩式屋頂,木建材換成鋼骨,陽台的立柱從單柱變成羅馬雙柱等等



巴洛克建築的屋頂,稱為馬薩式屋頂,黑色的是石鱗式石板瓦

今天是參加藝文團體的解說,介紹老師說下圖的生鏽是因為有些石材來源內有鐵礦物質,生鏽是自然的,中華民國重新整修維持這部分的自然狀況


室內的金箔不是日本時代的,這是國民政府來台後塗上的


台北賓館內有不少空間就像這樣看起來就是接待貴賓用的正廳,窗戶都很高,然後有很大的壁爐,其實台北很熱不太需要,但是日本人很習慣在設計上沿用日本熟悉的裝飾


維多利亞式壁爐(英國進口),每座壁爐的設計都不同


維多利亞式的水果浮雕,聽說這是最豪賒的



巴洛克式花葉雕飾


絲織窗門簾


垂吊水晶燈,屋頂的幾何圖形也很特別


英國空運來台的維多利亞式地磚,這是相當高級的透心磚,也就是外在與內在都是同色

櫸木拼花地板

來到後院,一樣有漂亮的英式磁磚

海闊天空的大庭院!一般台北人在凱達格蘭根本不知道這塊綠地


往回望台北賓館的背面


希臘的神殿式柱子,而且是少見的雙柱


1911年重建台北賓館時,剛好日本在前幾年開始重建台灣交通,當時把台北城城牆跟台北大天后宮(原址為附近的國立臺灣博物館)都拆掉,台北城牆一個部份的石頭廢物利用拿來興建台北賓館,而台北大天后宮前的一對石獅則移到台北賓館後的日式庭院


台北賓館主建築為一般通稱之洋館,坐北朝南的座向,四周皆設陽

後面的北面庭園為日本式庭園,你看到的水池呈現:心字池橫貫庭園,栽植多種樹種。庭園內有奏樂堂、涼亭、護欄石橋、石桌、石板橋、假山、瀑布、噴泉…分布其間

黑天鵝逛大街


這是一個聽音樂的地方

正館也就是洋館有個通道(下圖正中間那道門) 可以通往戶外一個小建築:和館,一個鋪設塌塌米的日式房

和館並沒有開放


日本官應該也會思念故鄉吧

石燈籠 點煤油燈,頭比較大是因為日本本土會下雪,造型不積雪


台北賓館的四周都是用碎石舖成,這在日本建築常見,賊要是侵入踩到會有聲音


這個高起來的小丘下面是防空洞,日治時期到了後期,引起美軍的大規模空襲,不過那裡並沒有開放參觀


側面

看完背面與側面,我們上二樓,這個水晶吊燈來自奧地利,從日治時期到現在都保持原始沒有換


這是日本總督自己的收集木櫃,來源不可考

外部雕琢倒是講究


1923年皇太子裕仁=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,除參觀台灣各地的建設之外,也在這宴請各地仕紳


二樓的東西就不用太在意,很多國民黨政府沒用的雜物,還有袁世凱的收藏家具像上圖椅子來自台韓斷交,從韓國的中華民國大使館運來的....

每一個房間都有不同樣式的燈飾、幾合


1923年皇太子裕仁(後來的昭和天皇)從這鐵梯上到最高層的小閣樓跟名眾揮手致意

現在因為還會拿來招待外國賓客,一個月只開放給一般民眾一次,通常是星期六